【本文来自持牌证券机构,不代表平台观点,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平安证券指出,深远海的区域面积大、风资源好,可开发潜力大,但是当水深超过60米后,固定式风机不经济,漂浮式技术方案成为主流,预计后续降本空间大,商业化发展可期。
1)资源禀赋决定漂浮式海上风电大有可为
深远海的区域面积大、风资源好,可开发潜力大;研究显示,全球大部分风资源位于水深超过60米的海域。
在迈向深远海时,传统的固定式基础海上风电在技术和经济上面对的挑战增加,水深越大,固定式海上风机基础的材料用量越多,且施工难度也会提升;一般认为,当水深超过60米,漂浮式技术方案较固定式更为适用。
2)仍处发展初期,示范项目投产节奏加快
2009年以来,漂浮式海上风电已经通过多个样机和小型试验风电场的验证,证实了技术的可行性,目前漂浮式海上风电基础技术方案仍未定型,新的技术方案持续涌现。
截至2021年底,全球已经投运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场共3个,均属于试验性质的小型风电场,合计规模约105MW;由挪威国家石油公司Equinor投资的首个商业化项目HywindTampen将于2022年投运,未来两年将有多个小型漂浮式风电场投入运行。
2021年国内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三峡引领号”在广东阳江投运,后续还将有多个样机投运,国内企业的入场有望加速全球漂浮式海上风电的发展。
3)降本空间较大,商业化发展可期
尽管成本依然较高、商业化尚需时日,漂浮式海上风电具有较清晰的降本路径,单体规模的提升和单机容量的增加被认为是漂浮式海上风电降本的重要抓手。
基于海洋工程和固定式海上风电的积累,漂浮式海上风电具有较好的供应链基础,未来具备快速降本的潜力,近期主要国家海上风电项目用海权招标情况也反映了海上风电向漂浮式发展的趋势。
按照全球风能协会的预测,从2026年开始,漂浮式海上风电进入新增装机达到GW级的商业化阶段,欧洲、中日韩和美国将主导全球漂浮式海上风电市场。
4)漂浮式海风部分组件与固定式风电有明显差异
漂浮式海上风电的核心制造环节包括风电机组、浮式基础、系泊系统和动态海缆,其中后三者与传统的固定式海上风电差别明显,随着漂浮式海上风电的逐步兴起,这些环节的相关企业有望迎来大的发展机遇。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